七百萬小矮人?
最近跟朋友討論廣東歌沒落的問題。
曾幾何時,廣東歌紅遍東南亞。當年的港星,擁有大量的海外粉絲,出外登台時,總是演唱其大熱廣東歌。外地的樂迷,即使言語不通,亦情願歌星唱出原裝廣東版,也千萬不要來一個不鹹不淡的當地改編版!
反觀現在,不要說揚威海外,就連本地樂迷也可能對廣東歌嗤之以鼻。港星要涉足外地(或內地)市場,也需要刻意錄製國語碟以迎合當地樂迷的口味。能昂首帶著自己的大熱廣東歌步入台北小巨蛋或上海大舞臺的,少之又少。
當然,這種想法看似狹隘。是好音樂又何需拘泥是廣東歌與否?可是,我作為一個廣東音樂人,母語又是廣東話,依然希望廣東歌有所作為,亦對這個廣東歌沒落的狀況感到汗顏和慚愧…
說到慚愧,這又是否反映著一種香港人自我矮化的心態?眼見樓價癲漲、身家縮水、大學生畢業苦無出路、大財團霸權日甚、政制前景消極、競爭力被近鄰一一超越,凡此種種也令人為身為香港人感到慚愧,即使亞運奪得多少金牌或成功爭取《清明上河圖》在港展出也無法為「香港身份」增添自豪感。於是,我們希望脫離香港人的軀殼,戒絕香港的事物以防範記起自己作為香港人的殘酷現實。
聽外語歌,可能便成為這種心態的一點呈現。
我應該是想多了!不要誤會,我並不是就廣東歌的沒落完全諉過於外圍因素,更不是認為自身的音樂製作或本地樂壇的種種問題沒有檢討的必要。只是,我總疑問,是什麼令近年的「集體回憶」大賣?是否我們今天失落了一些東西,需要從昨天尋回來自我安慰一番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